0684 君王心術
關燈
小
中
大
一場小聚之後,趙主回宮,幾名重臣也才得以離開宮殿。雖然不必再直面憤怒的主上,俱有些許如釋重負之感,但心情也並沒有完全放松下來。
主上斥令他們要退思己過,同時還讓他們各自思索,該怎麽面對和回擊南虜的挑釁以及四方的悸動。
所以眾人退出殿堂後,無論心情如何,一個個也都擺出若有所思狀。
離開了殿門,寒風便直接撲面而來,程遐本就是冷汗未褪,這會兒便不免更覺體寒,忍不住打了幾個冷戰。
天空陰雲如鉛,傍晚一場薄雪,這會兒正有內侍在忙碌的掃雪,又有宮人翹首持桿打落殿堂下結成的冰淩。幾名將領在離殿之後不久便湊在了一起,一邊喁喁私語一邊勾肩搭背的離開。
看到這一幕後,程遐眸中半是譏誚半是羨慕,心情可謂覆雜。
舊年之末,新年之初,內外確是多事,但主上反應竟然如此激烈,也實在是發人深思。最起碼在程遐看來,主上的確是老了,心境不同以往,若言氣驕志惰,反而是在這位人主身上表現最為明顯。
至於他們這些臣子受此指責,也真是無妄之災。包括程遐自己,甚至就連那幾個看似莽撞、素無心機的胡將在內,其實心裏都繃著一根弦,一直在想方設法維持如今的富貴權位,乃至於謀求更多。
中原之地,幾十年戰火紛飛,得勢者、失勢者不知凡幾,晉世之衰近乎天譴,江東之殘餘不過只是正朔之外的偏支餘韻而已,大勢之傾頹又怎麽會是區區一兩場戰事能夠扭轉?
主上也是戎馬半生,征戰四方,一路行來自非一帆風順,往年也曾勝而不驕、敗不氣餒,如今華夏之地盡為掌握,反而沒有了以往的氣概格局。尤其近年來,大喜大怒、患得患失越發明顯,猜忌之心更加熾熱,也真是讓人不得不遺憾,同樣也不乏備受折磨的焦灼。
尤其程遐身為久從之參謀,本身又是晉人,對此轉變感覺不免更加明顯。說到底無非是胡主中原,以小禦大,無論外表怎麽勇猛強勢,心內都有一種揮之不去的警惕和自卑。尤其在親眼見識到乃至於親自促成舊主漢國之覆亡,這種戒備無疑變得更加深重。
程遐也明白,在主上心目中如今就是將自己當作靳準來看待和戒備,時時以早已經死掉的張賓來打擊自己。
對於這一待遇,早前程遐還難免羞憤驚悸,但到現在,習慣談不上,程遐只是覺得這位主上實在可悲,早已經沒有了往年的鋒芒和雄略,只是一個自縛手足的老虎而已。
明明對自己不放心,卻又橫不下心來除掉他,擔心背負寡恩之名,讓過往維持的形象毀於一旦,以致如自己一般的輔臣們人心喪盡。
但事實上,張賓活著又如何?程遐可是記得,早年他以私結廣蓄游俠為名去打擊張賓,主上即刻便有聽從,那時候怎麽不見對右侯的關愛和信任?
說到底,這位主上只是希望他們這些晉人輔臣們永遠都要將榮辱安危系於其人一念之間,永遠只做他鞭下犬馬而已!
猛虎雖老,已無遠噬四方之勇,但卻仍具撕咬手足之虐。雖然明顯感覺到主上已無往年之雄風,但程遐對此也不敢小覷,他只是攀勢而生的枝蔓,幾無自立之能,生死仍在主上一念之間。
但程遐卻並不甘心於此,因為主上的優柔寡斷、患得患失乃至於姑息養奸,他如今所面對的困境,已經不僅僅只是權位能不能保得住,而是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刻!
他與中山王石虎,已是勢不兩立,任何一者得勢,必然要將對方除之而後快!
“你要讓人此心同你,那你可見我已是朝不保夕?”
程遐自嘲一笑,繼而思緒一轉,開始思索當下的問題,怎麽應對當下之事。
其實今天自己得被召見,程遐也是頗感意外。因為在很早以前,主上便有意識的的淡化他在軍國事務上的話語權,他也明白自己在這方面較之死去的張賓是要略有不及,很少能夠提出匡定四方、高屋建瓴的計策。
但眼下的這個問題,倒也並不需要有多高的智謀才能解決,無非是南面晉人突然興起,作出一些反擊。加上內外胡蠻多有不恭於趙主,因趙國之小挫而生出離異之心,一時間造成了一個內外俱有震蕩的局面。
事實上如今趙國已經廣聚華夏,大勢已成,絕非一兩場戰爭的失利就能動搖國本。所以對於這一件事,主上的反應實在太誇張。
其實只要擇一方面良將,予晉人以迎頭痛擊,重點還是要放在地方的穩定上,晉人雖有一時之興,但卻很難再有大的作為。而其餘諸胡,或許會有一時的騷動,但也絕對不敢獨立挑釁如今正當大勢的趙國,自有大把分化瓦解、逐一鎮壓的餘地。
雖然心中已有此想,但程遐也明白主上以小臨大,心內始終在將晉廷當作心腹大患,唯恐晉人大舉反撲。這也真是只見千裏之憂,不見肱骨之疽!
很明顯,主上是打算要以霹靂雷霆手段,打退晉人的反撲之勢,同時震懾四夷蠢蠢欲動之心。但由此又衍生出來一個問題,如果真要大舉用事,何人可以領兵?
想到這一點,程遐便明白了主上用心所在。讓自己這些人思索該要如何應對,只是一句虛話,事實上該要怎麽做,主上心中已有定計,之所以不提出來,無非是心存顧忌罷了。
如果真的要大規模用兵,國中能用者無非中山王等寥寥幾人而已。主上想要大舉用事,但又擔心中山王奮力爭取,如果中山王借此得掌兵權,無疑就脫離了主上的鉗制。而中山王一旦再次得勢,那麽自己的處境無疑會變得大為不妙。
所以,今次主上召見一眾舊人,毫不掩飾厲聲厲態,一方面是在震懾那些與中山王關系頗為緊密的統兵將帥,一方面也是給他一個機會,讓他阻止中山王得掌兵權。
但想明白是想明白,該要怎麽阻止中山王掌兵,程遐仍是一籌莫展。首先他本身在軍國事務上便殊少話語權,其次中山王舊功卓著,酷肖主上,在眾將當中深負人望,幾無可以比肩取代之人。
所以在剛才離開殿堂的時候,程遐看到那些將領們轉頭又湊在一起,心內半是譏誚半是羨慕。
譏誚在於這些將領們居然聽不出、看不出主上忌憚所在,仍然敢公然聚在一起私作謀計。而羨慕之處則在於,他們就算是明白了主上的心意,只怕也未必就會收斂,因為他們不像自己禍福全由君上,各自雄兵悍卒在握,行事肆無忌憚。
但就算是一籌莫展,程遐也不得不迎難而上,因為他沒有退路,一旦中山王得勢,他則必然遭殃,所以必須要阻止中山王掌兵。
此時天上又飄起了零星雪花,程遐走得很慢,很快冠帶衣袍上便積上了一層薄雪,鬢發因此染白,形容更顯憔悴。
在即將離開宮門之前,他心中驀地一動,單憑自己想要阻止中山王實在太難,而且就算是做到了,勢必會更加引起主上對他的猜疑。
既要阻止中山王掌兵,又不能因此而顯露出對朝綱人事的超強掌控,這近似一個無解的難題。主上近年來雖然對他不乏猜忌,但也不可能不給他留半點生機。那麽他的生機在哪裏?
太子!
如果是由太子掌兵,主導今次對外的戰事,那麽許多看似左右為難的困境,都有了解決的可能!
太子石大雅人如其字,生性恬淡儒雅,深慕仁義寬厚,不似將門之子,無疑是一位優秀的仁君備選。主上對太子也是極為滿意,但如果說有一點不滿的話,那就是在軍事上少有建樹。
如果這是一個太平盛世,自然也是一位守成之主,但如今中原粗定,遠遠未稱安寧,如此一位仁君繼任,的確有些不合時宜。
而這一點,想必主上也是深有認識。其人對於臣下的猜忌,無非也是基於此點憂慮,擔心自己來日會以國舅而弄權害國,所以縱容姑息中山王等宗王以防大權旁落。擔心太子來日壓制不住中山王等悍將,所以一直默許自己等人言傷打擊中山王。
這樣一份權術運用,看似精妙,實則弄險,最關鍵是對於太子本身的地位確立,實則並沒有什麽立竿見影的好處。
如此一來,今次主上肝腸大動,一副要對南面大動幹戈的架勢,未必僅僅只是憂慮晉人反撲而已。其中或多或少,似乎也是打算要借此將太子推到前臺,通過對南面的用兵來樹立儲君的權威!
意識到這一點,程遐只覺得思緒豁然開朗。的確誠然中山王在軍內聲勢一時無兩,但若從名位上而言,太子要將之取而代之,那是合情合理!
但如此一個安排,自然不可能由主上親自提出,一方面太子的確是沒有掌軍對戰的經驗,另一方面太子畢竟是國之少君,對手也非羸弱,如果輕易遣出,戰事發展一旦不能盡如人意,那麽對主上威嚴和太子本身,都是一個極大的打擊。
既然如此,那麽自己又能做些什麽呢?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主上斥令他們要退思己過,同時還讓他們各自思索,該怎麽面對和回擊南虜的挑釁以及四方的悸動。
所以眾人退出殿堂後,無論心情如何,一個個也都擺出若有所思狀。
離開了殿門,寒風便直接撲面而來,程遐本就是冷汗未褪,這會兒便不免更覺體寒,忍不住打了幾個冷戰。
天空陰雲如鉛,傍晚一場薄雪,這會兒正有內侍在忙碌的掃雪,又有宮人翹首持桿打落殿堂下結成的冰淩。幾名將領在離殿之後不久便湊在了一起,一邊喁喁私語一邊勾肩搭背的離開。
看到這一幕後,程遐眸中半是譏誚半是羨慕,心情可謂覆雜。
舊年之末,新年之初,內外確是多事,但主上反應竟然如此激烈,也實在是發人深思。最起碼在程遐看來,主上的確是老了,心境不同以往,若言氣驕志惰,反而是在這位人主身上表現最為明顯。
至於他們這些臣子受此指責,也真是無妄之災。包括程遐自己,甚至就連那幾個看似莽撞、素無心機的胡將在內,其實心裏都繃著一根弦,一直在想方設法維持如今的富貴權位,乃至於謀求更多。
中原之地,幾十年戰火紛飛,得勢者、失勢者不知凡幾,晉世之衰近乎天譴,江東之殘餘不過只是正朔之外的偏支餘韻而已,大勢之傾頹又怎麽會是區區一兩場戰事能夠扭轉?
主上也是戎馬半生,征戰四方,一路行來自非一帆風順,往年也曾勝而不驕、敗不氣餒,如今華夏之地盡為掌握,反而沒有了以往的氣概格局。尤其近年來,大喜大怒、患得患失越發明顯,猜忌之心更加熾熱,也真是讓人不得不遺憾,同樣也不乏備受折磨的焦灼。
尤其程遐身為久從之參謀,本身又是晉人,對此轉變感覺不免更加明顯。說到底無非是胡主中原,以小禦大,無論外表怎麽勇猛強勢,心內都有一種揮之不去的警惕和自卑。尤其在親眼見識到乃至於親自促成舊主漢國之覆亡,這種戒備無疑變得更加深重。
程遐也明白,在主上心目中如今就是將自己當作靳準來看待和戒備,時時以早已經死掉的張賓來打擊自己。
對於這一待遇,早前程遐還難免羞憤驚悸,但到現在,習慣談不上,程遐只是覺得這位主上實在可悲,早已經沒有了往年的鋒芒和雄略,只是一個自縛手足的老虎而已。
明明對自己不放心,卻又橫不下心來除掉他,擔心背負寡恩之名,讓過往維持的形象毀於一旦,以致如自己一般的輔臣們人心喪盡。
但事實上,張賓活著又如何?程遐可是記得,早年他以私結廣蓄游俠為名去打擊張賓,主上即刻便有聽從,那時候怎麽不見對右侯的關愛和信任?
說到底,這位主上只是希望他們這些晉人輔臣們永遠都要將榮辱安危系於其人一念之間,永遠只做他鞭下犬馬而已!
猛虎雖老,已無遠噬四方之勇,但卻仍具撕咬手足之虐。雖然明顯感覺到主上已無往年之雄風,但程遐對此也不敢小覷,他只是攀勢而生的枝蔓,幾無自立之能,生死仍在主上一念之間。
但程遐卻並不甘心於此,因為主上的優柔寡斷、患得患失乃至於姑息養奸,他如今所面對的困境,已經不僅僅只是權位能不能保得住,而是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刻!
他與中山王石虎,已是勢不兩立,任何一者得勢,必然要將對方除之而後快!
“你要讓人此心同你,那你可見我已是朝不保夕?”
程遐自嘲一笑,繼而思緒一轉,開始思索當下的問題,怎麽應對當下之事。
其實今天自己得被召見,程遐也是頗感意外。因為在很早以前,主上便有意識的的淡化他在軍國事務上的話語權,他也明白自己在這方面較之死去的張賓是要略有不及,很少能夠提出匡定四方、高屋建瓴的計策。
但眼下的這個問題,倒也並不需要有多高的智謀才能解決,無非是南面晉人突然興起,作出一些反擊。加上內外胡蠻多有不恭於趙主,因趙國之小挫而生出離異之心,一時間造成了一個內外俱有震蕩的局面。
事實上如今趙國已經廣聚華夏,大勢已成,絕非一兩場戰爭的失利就能動搖國本。所以對於這一件事,主上的反應實在太誇張。
其實只要擇一方面良將,予晉人以迎頭痛擊,重點還是要放在地方的穩定上,晉人雖有一時之興,但卻很難再有大的作為。而其餘諸胡,或許會有一時的騷動,但也絕對不敢獨立挑釁如今正當大勢的趙國,自有大把分化瓦解、逐一鎮壓的餘地。
雖然心中已有此想,但程遐也明白主上以小臨大,心內始終在將晉廷當作心腹大患,唯恐晉人大舉反撲。這也真是只見千裏之憂,不見肱骨之疽!
很明顯,主上是打算要以霹靂雷霆手段,打退晉人的反撲之勢,同時震懾四夷蠢蠢欲動之心。但由此又衍生出來一個問題,如果真要大舉用事,何人可以領兵?
想到這一點,程遐便明白了主上用心所在。讓自己這些人思索該要如何應對,只是一句虛話,事實上該要怎麽做,主上心中已有定計,之所以不提出來,無非是心存顧忌罷了。
如果真的要大規模用兵,國中能用者無非中山王等寥寥幾人而已。主上想要大舉用事,但又擔心中山王奮力爭取,如果中山王借此得掌兵權,無疑就脫離了主上的鉗制。而中山王一旦再次得勢,那麽自己的處境無疑會變得大為不妙。
所以,今次主上召見一眾舊人,毫不掩飾厲聲厲態,一方面是在震懾那些與中山王關系頗為緊密的統兵將帥,一方面也是給他一個機會,讓他阻止中山王得掌兵權。
但想明白是想明白,該要怎麽阻止中山王掌兵,程遐仍是一籌莫展。首先他本身在軍國事務上便殊少話語權,其次中山王舊功卓著,酷肖主上,在眾將當中深負人望,幾無可以比肩取代之人。
所以在剛才離開殿堂的時候,程遐看到那些將領們轉頭又湊在一起,心內半是譏誚半是羨慕。
譏誚在於這些將領們居然聽不出、看不出主上忌憚所在,仍然敢公然聚在一起私作謀計。而羨慕之處則在於,他們就算是明白了主上的心意,只怕也未必就會收斂,因為他們不像自己禍福全由君上,各自雄兵悍卒在握,行事肆無忌憚。
但就算是一籌莫展,程遐也不得不迎難而上,因為他沒有退路,一旦中山王得勢,他則必然遭殃,所以必須要阻止中山王掌兵。
此時天上又飄起了零星雪花,程遐走得很慢,很快冠帶衣袍上便積上了一層薄雪,鬢發因此染白,形容更顯憔悴。
在即將離開宮門之前,他心中驀地一動,單憑自己想要阻止中山王實在太難,而且就算是做到了,勢必會更加引起主上對他的猜疑。
既要阻止中山王掌兵,又不能因此而顯露出對朝綱人事的超強掌控,這近似一個無解的難題。主上近年來雖然對他不乏猜忌,但也不可能不給他留半點生機。那麽他的生機在哪裏?
太子!
如果是由太子掌兵,主導今次對外的戰事,那麽許多看似左右為難的困境,都有了解決的可能!
太子石大雅人如其字,生性恬淡儒雅,深慕仁義寬厚,不似將門之子,無疑是一位優秀的仁君備選。主上對太子也是極為滿意,但如果說有一點不滿的話,那就是在軍事上少有建樹。
如果這是一個太平盛世,自然也是一位守成之主,但如今中原粗定,遠遠未稱安寧,如此一位仁君繼任,的確有些不合時宜。
而這一點,想必主上也是深有認識。其人對於臣下的猜忌,無非也是基於此點憂慮,擔心自己來日會以國舅而弄權害國,所以縱容姑息中山王等宗王以防大權旁落。擔心太子來日壓制不住中山王等悍將,所以一直默許自己等人言傷打擊中山王。
這樣一份權術運用,看似精妙,實則弄險,最關鍵是對於太子本身的地位確立,實則並沒有什麽立竿見影的好處。
如此一來,今次主上肝腸大動,一副要對南面大動幹戈的架勢,未必僅僅只是憂慮晉人反撲而已。其中或多或少,似乎也是打算要借此將太子推到前臺,通過對南面的用兵來樹立儲君的權威!
意識到這一點,程遐只覺得思緒豁然開朗。的確誠然中山王在軍內聲勢一時無兩,但若從名位上而言,太子要將之取而代之,那是合情合理!
但如此一個安排,自然不可能由主上親自提出,一方面太子的確是沒有掌軍對戰的經驗,另一方面太子畢竟是國之少君,對手也非羸弱,如果輕易遣出,戰事發展一旦不能盡如人意,那麽對主上威嚴和太子本身,都是一個極大的打擊。
既然如此,那麽自己又能做些什麽呢?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